中國大陸經濟下滑對新南向政策之影響

  • 發布日期:2016-08-12

譚瑾瑜
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大陸進入新常態後,逐漸有內需市場疲軟的隱憂,台商在中國大陸經營環境不若以往的事實之下,轉而考量轉赴東南亞投資的可能性遂而增加。依據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出版的「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顯示,自2009年後,中國大陸投資環境力平均分數便呈現逐年下滑趨勢,而投資風險構面平均分數則自2011年逐步上揚,顯示在大陸經商的台灣企業感受到中國大陸投資環境逐步惡化,且台商對投資大陸的風險感知也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拉高台商經營大陸市場的風險承擔成本。

    大陸台商投資轉向與中國大陸近來投資環境競爭力逐漸下滑有其重要關聯性,加上十三五時期正是邁向調結構的新常態,內需市場疲軟更加速大陸台商投資轉向的誘因。因此,倘若具體推動合乎台商所需的新南向政策,的確會加大大陸台商投資轉向東南亞的速度,並進一步帶動中國大陸其他外商跟隨台商轉往東南亞地區投資的可能。

    就地區別觀察,由於美國與越南在紡品之間的優惠,促使越南成為台灣紡織產業主要投資地區,亦為台灣在東南亞地區投資最多的國家。在TPP完成簽署後,為因應TPP紡織品及成衣章節中之相關區域配額限制,台灣紡織產業將有可能在未能及時加入TPP之下,配合新南向政策擴大在越南之投資。

    其次,基於東協語言、宗教、風俗民情之複雜性,以及台灣僅與新加坡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台灣近四年赴新加坡投資金額迅速成長。在TPP完成簽署及新南向政策之鼓勵之下,新加坡將可能成為台灣企業進駐東盟的首要考量地點。

    再者,目前台灣已針對台商進出口貿易及企業投資意願選定未來十大提振台灣出口之重點區域,其中印尼、越南、印度屬於新南向政策範圍之中,再加上經濟部亦積極推動拓展緬甸、菲律賓和新加坡,不排除未來上述東協國家將在政策推動下提升前往投資的意願。

    若就產業別觀察,台灣出口東協之主要產品為紡織中上游原料、電子電機零組件、機械產品等,可以預估新南向政策推動之後,電子電機產業、紡織產業及機械產業等三大產業仍是台灣製造業赴東協投資之主要產業。此外,就進口業別觀察,台灣自東協進口之主要產品為電子電機零組件中間財,以及煤、石化原料等礦產品,顯示除了電子電機產業之外,台灣石化產業亦有可能在東協內需提高之下進駐投資。

    除了製造業之外,台灣近幾年積極推動金融服務業走出台灣打亞洲盃及世界盃,有鑑於台灣金融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係以服務台商為先之下,前述四大產業所衍生之生產性服務業,以及金融服務業亦有可能提高進駐東協的可能性。

    另就開發東協內需市場角度觀察,東協經濟倘若轉好,新南向政策將促進台灣食品產業、批發零售服務業、物流產業進駐東協投資的可能性。

    雖然新南向政策內容尚未具體公布,然而已在總統府下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希望整合跨部會資源,全面推動新南向政策。此外,政府亦已公布將成立國家級「東協與南亞研究智庫」,規劃全英語環境,邀請東協及南亞各國菁英、重要領袖擔任董事、監察人及研究員。參酌主事者之重要講話內容,整理目前新南向政策的規劃重點方向包括以下六點:(一)發展綜合性的交流,追求全面向的夥伴關係;(二)國家級投資;(三)組台灣隊爭取東南亞商機,帶領金融業者打亞洲盃;(四)發展台灣品牌,拓銷市場與觀光;(五)善用新住民優勢,培育東協人才;(六) 協助食品業取得哈拉認證,發展伊斯蘭商機等。

    臺灣提出南向政策並非第一遭,從過往強調經貿交流到目前希望發展全方位的夥伴關係,其核心仍是藉由台灣目前所有的優勢,透過南向促進臺灣經濟發展,並加深台灣與鄰近國家的全面向夥伴關係。新南向政策若能從以往的分散投資轉為促進台商群聚式佈局,整體提升產業競爭力、建立通路及品牌,並進一步以投資帶動貿易方式,促進台灣在地系統輸出、節能設備及電子商務等既有產業及新業態產業之發展商機,將可提升新南向政策的成功機率。基於此,以下提出新南向政策方向與建言如下:

  • 參考日韓做法,提供台商南向所需之協助;
  • 參考韓國做法,透過文化包裝輸出建立台灣品牌,搶攻內需市場;
  • 學習日本經驗,轉戰服務業市場;
  • 學習日本與東南亞進行能力建構及產業建教合作經驗,舒緩台灣缺工及師資過剩問題;
  • 建構電商、物流及金流支援體系,協助台灣產品輸出;
  • 盤點台灣潛力產業國家隊,以整案輸出取代投資;
  • 西進與南向相輔相成,維繫兩岸關係是關鍵;
  • 協助廠商去除關稅差異,提升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