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政局對我經貿情勢之影響

  • 發布日期:2016-11-17

陳欽春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代表共和黨參選的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同時共和黨也贏得參、眾二院的多數席次,代表川普政府取得完全執政的基本條件。對照希拉蕊延續全球市場自由化的政見,許多人對於川普競選過程對於川普許多貿易保護主義的看法,甚至公然反對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稱此條約為「災難」、「強暴美國」,可能導致更多工作遷往海外。顯然,川普有意顛覆歐巴馬政府在於亞太地區的戰略佈局,對於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美國貿易政策及亞太地區的經貿發展,投下許多不確定因素。

儘管川普在競選言論偏激,在外交政策表現出偏好保護主義的態度,並多次揚言退出有利出口國的「不公平貿易條約」,甚至對中國和墨西哥進口的產品課徵高關稅。事實上,美國唯一成熟民主國家,美國總統已經是一種制度,而不單純是一個人;過去,川普曾以獨立候選人參選難成氣候,此次代表共和黨取得政權,勢必受到共和黨的制約,尤其二個國會已由共和黨掌控,縱使川普挾大選新勝氣勢,但不免受到同黨人士制約,這由近日發佈共和黨主席蒲博思(Reince Priebus)為白宮幕僚長,以及眾議院前議長金瑞契為國務卿熱門人選(亦有傳言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都代表川普積極擺脫個人輕狂風格,逐漸向政黨政治的遊戲規則靠攏。

川普作為地產大亨、賭場經營者,受惠於全球經貿與市場自由化,許多保護主義及孤立主義言論看似選舉語言;但是,全球一股反體制(anti-establishment)的浪潮,以及美國中西部選民振興本土經濟的期待,川普上台必有回應選民聲浪的發言與政策勢所難免。基本上,川普在商場的崛起,以及媒體效應的操作,骨子裡商業算計的川普,深諳商業交易重啟遊戲規則對他是一種利多,儘管全球地緣政治秩序與經貿策略的變動規模有限,但是一番攪動也是不可避免。綜觀川普經貿思維,一則以美國與川普自身利益優先,另一則是政見兌現與選民期待;因此,中國此一最大貿易夥伴與競爭對手,就成為擾動戰略佈局且取得經貿利益的最佳的下著所在。換言之,捨棄歐巴馬TPP的既定路線,又不可能讓中國主導的 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順利推展,川普顯然可能採取各國雙邊談判的方式,一方面重新謀求美國最大利益所在,另一方面也掌握美國擾動全球經貿的主導權。

台灣的政治與經貿利益,取決於美中台三方關係的相對位置。過去,歐巴馬政府的TPP構想,希望透過政經圍堵形成對中國「軟中帶硬」的戰略佈局,而台灣可以搭上美國「重返亞太」的路徑,順理成章擺脫對中國經貿依賴,讓「新南向政策」重新定位台灣經貿位置。然而,川普捨棄民主黨的路線,一方面有履行經貿保護主義的壓力,另一方面又不想與中國正面衝突,轉而採取表面顛覆美中暨有關係,私下仍會與中國尋求利益交換的「硬中帶軟」策略;因此,台灣就成為美、中對奕下的一枚棋子,國際情勢更加艱困,原本「新南向政策」策略地圖亦顯困難重重。

原本英國脫歐、川普勝選,加上明後年德、法、義等歐盟大國改選,使得反對經貿自由化的另類右派勢力趁勢崛起。但是,是否就意味回到關稅壁壘、貿易障礙,也不至於到此極端地步。因此,降低全球經貿自由化的密度與規模,又不至孤立鎖國的封閉態勢,反而使得區域經貿的互動與協議,成為各國維持經貿發展與政經穩定的可能出路。台灣的經貿定位,一直是依賴美國與中國大陸,如今兩岸關係落入冰點,美國又舉棋搖擺,使得「南向」佈局更加撲塑迷離。尤其,過去我國經營東協國家關係相當有限,如今台灣經貿優勢日趨下滑也讓東協各國感覺競爭威脅;加上礙於中國的政經影響力,加上美國自顧不暇,東協各國更不會張臂歡迎台灣分一杯羹。因此,受限全球經貿自由化的緊縮,各國貿易保護、關稅壁壘壓力升高,區域經貿整合成為各國尋求發展的出路。

台灣有意擺脫中國大陸的經貿依賴,面對美國貿易保護與立場模糊,也應該得不到太多美國政經羽翼護持,加上台灣並非東協成員以及相對競爭的矛盾,儼然形成對台灣的孤立局面。台灣作為這種經貿邊緣化的角色,當務之急必須重新釐清台灣這枚棋子的角色與定位,一方面連結過去與共和黨的友好關係,喚起美國保守派對台灣傳統友誼的注重,尚可鞏固台美依存關係的基礎;另一方面,重新思考與界定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也成為不得不然的戰略思考。至於「新南向政策」則有騎虎難下之勢,大張旗鼓、全盤下注風險相對增高,現階段應該且戰且走,多搶下幾個灘頭堡,應該就是「小贏」的較適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