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後中共對臺社會文化層面政策作為與影響—以青年交流為例

  • 發布日期:2016-09-20

王嘉州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教授

壹、政策趨勢

自2011年起,爭取臺灣青年的認同,使其成為兩岸統一的推力,已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努力的目標。2011年7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親自出席在北京舉辦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不僅與赴陸臺生合影,並現場跳起電音三太子舞,以展現親和力。2014年3月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學生以佔領立法院方式,抗議兩岸協議的黑箱審查,並要求立法設置監督機制。此運動造成「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已簽署卻迄今仍未施行。在此學運後,爭取臺灣青年的政治認同,更成中共對臺政策目標的重中之重。

2014年5月,習近平在與宋楚瑜會面時指出:兩岸關係的未來寄託於青少年,要設法讓兩岸青年多交流,以「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2014年6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訪臺行程,其接觸對象除過去鎖定的「三中」(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外,新增「一青」(青年),特別安排與義守大學學生座談。中共以往針對臺灣青年的交流方式,乃於寒暑假舉辦赴陸參訪活動。不過,在習近平的號令下,中共從中央到地方均積極推動各種形式交流,以掌握並拉攏臺灣青年的認同。

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中共對臺青年交流之特徵,乃持續舉辦「參觀旅遊型」、「實習學習型」與「學術研討型」等活動,但重點突出吸引臺灣青年赴陸實習、就業與創業。6月,中共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到廈門海滄出席「樂業兩岸 創享未來」青創先鋒匯交流活動,除詢問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就業和生活情況,並要求有關方面研究解決他們在大陸工作生活面臨的問題。8月,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到浙江義烏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授牌,要求各基地和示範點重點做好「服務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創業創新和兩岸青年交流合作」。

中共加強吸引臺灣青年赴陸創業與實習,已引起臺灣媒體擔憂人才流失。2016年7月,《商業週刊》第1496期的封面標題寫著:「招聘740萬臺灣青年 給房、給生活費,還給百萬創業金,中國國台辦史上最大商業契作」。2016年9月,《商業週刊》第1503期的封面標題寫著:「中國總動員 搶臺灣實習生」,「這一波,四大國銀包吃包住、高規格款待」,「下一波,中石油、中移動準備開大門」。

貳、政策影響

由於實證資料取得困難,故不易評估中共對臺青年交流政策之影響。本引言稿以2016年赴陸參訪之48位臺灣青年為例,嘗試推估此政策之可能影響。以下資料乃48位定群追蹤樣本所呈現的樣貌,其中27位是參加寒假北京參訪團,21位是參加暑假北京參訪團。

一、民主認同

(一)臺灣青年肯定臺灣民主程度的比率增加10.4﹪,交流前為50.0﹪,交流後為60.4﹪。(二)臺灣青年滿意臺灣民主程度的比率增加8.3﹪,交流前為66.7﹪,交流後為75.0﹪。

二、善意感受

(一)臺灣青年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友善的比率增加37.5﹪,交流前為31.3﹪,交流後為68.8﹪。(二)臺灣青年認為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民眾友善的比率增加6.2﹪,交流前為62.6﹪,交流後為68.8﹪。

三、中國印象

(一)臺灣青年對中國人民有好印象的比率增加18.8﹪,交流前為37.5﹪,交流後為56.3﹪。(二)臺灣青年對中國國家領導人有好印象的比率增加16.7﹪,交流前為41.7﹪,交流後為58.4﹪。(三)臺灣青年對中國整體有好印象的比率增加43.8﹪,交流前為33.3﹪,交流後為77.1﹪。(四)臺灣青年對中國大陸政府的喜愛程度增加0.82,交流前平均數為4.58,交流後為5.40。

四、族群認同:

臺灣青年認同臺灣人的比率減少16.6﹪,交流前為70.8﹪,交流後為54.2﹪。臺灣青年認同中國人的比率增加2.1﹪,交流前為0﹪,交流後為2.1﹪。

五、統獨態度變遷

(一)臺灣青年支持臺獨的比率,赴陸交流後淨減18.8﹪。主張「儘快宣佈獨立」的比率,交流前為2.1﹪,交流後為0﹪,減少2.1﹪。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交流前為25.0﹪,交流後為8.3﹪,減少16.7﹪。

(二)臺灣青年支持統一的比率,赴陸交流後淨增10.5﹪。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交流前為8.3﹪,交流後為18.8﹪,增加10.5﹪。主張「儘快統一」的比率,交流前後都為0﹪。

(三)臺灣青年支持維持現狀的比率,赴陸交流後淨增10.5﹪。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比率,交流前為60.4﹪,交流後為68.8﹪,增加8.4﹪。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交流前為2.1﹪,交流後為4.2﹪,增加2.1﹪。

六、「一國兩制」接受度

(一)臺灣青年認同「臺灣同胞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的比率增加12.4﹪,交流前為70.9﹪,交流後為83.3﹪。(二)臺灣青年認同「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模式」的比率增加10.5﹪,交流前為52.1﹪,交流後為62.6﹪。(三)臺灣青年認同「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政治談判的基礎」的比率減少1﹪,交流前為35.4﹪,交流後為33.4﹪。(四)臺灣青年認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比率增加4.2﹪,交流前為10.4﹪,交流後為14.6﹪。(五)臺灣青年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包括臺灣)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比率增加4.2﹪,交流前為8.3﹪,交流後為12.5﹪。

七、同化程度

(一)臺灣青年有意願赴大陸就學的比率增加20.9﹪,交流前為50.0﹪,交流後為70.9﹪。(二)臺灣青年有意願赴大陸工作或經商的比率增加20.9﹪,交流前為66.6﹪,交流後為87.5﹪。(三)臺灣青年有意願赴大陸居住的比率增加25.1﹪,交流前為12.5﹪,交流後為37.6﹪。(四)臺灣青年有意願與大陸民眾成為戀人的比率增加16.6﹪,交流前為41.7﹪,交流後為58.3﹪。(五)臺灣青年有意願與大陸民眾結婚的比率增加14.5﹪,交流前為39.6﹪,交流後為54.1﹪。

參、因應建議

以上中共對臺青年交流政策之影響,可簡化為三類:第一,彰顯民主價值:赴陸交流經驗使臺灣青年更肯定與滿意臺灣民主。第二,擴大人才外流。赴陸交流經驗使臺灣青年感受到中國政府善意者增加,對中國政府與人民有好印象者增加,赴陸發展的意願提升。第三,弱化臺灣意識。赴陸交流經驗使臺灣青年認同臺灣人的比率減少,傾向支持臺獨的比率減少,而傾向統一者提升,且「一國兩制」接受度提升。

雖然臺灣青年赴陸交流可能造成人才外流擴大,以及臺灣意識弱化。不過,根據此發現並非要縮減赴陸交流,而是應強化臺灣青年對中國的瞭解。基於對臺灣的認同,只要洞悉中國發展實情,縱使中共刻意展現進步繁華的一面,也無法完全將赴陸交流臺生的立場轉為支持統一。具體建議乃鼓勵各大學開設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這類課程。若能強化臺灣青年學生對中國的瞭解,例如中共迫害人權、貪污腐化、貧富差距、青年失業及暴動四起等,赴陸交流時便可跳脫中共預設的情境,減少轉而支持統一的可能。